來源:經濟日報 發表時間:2025年9月21日點擊:453
眼下,我國各地秋糧陸續進入成熟期、收獲季。在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新林鎮五星村,廣袤田野上的玉米褪去青綠、染上金黃,一場特殊的玉米單產提升觀摩會在此拉開帷幕。在中國農資?(赤峰)為農服務中心農技團隊的全程指導下,2000畝采用“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”的示范田,在遭遇前期不利氣候影響下,仍實現濕糧平均畝產1200公斤的好成績。
“多虧了服務中心推廣的新技術!”五星村黨支部書記劉明難掩喜悅,他算了一筆“豐收賬”:玉米密植技術與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組合應用,預計今年畝均增產15%至20%,同時還能實現節水節肥25%至30%,既提產又增效。
記者從中農集團了解到,9月中旬以來,中農集團累計調度2萬余家基層為農服務網點、1300余名服務人員堅守一線,以技術賦能、農機搶收、產銷銜接等多舉措,全方位保障秋糧穩產增收。
秋糧搶收,農機是關鍵“利器”。在安徽、湖北等秋收主戰場,中農集團緊急調配1000余臺套農機具,組建專業作業隊伍,克服不利天氣影響,與時間賽跑保障收獲進度。
中國農資?(阜陽)為農服務中心在安徽阜陽潁東區正午鎮的5800畝托管玉米地,由491塊大小不均的零散地塊組成——最大的300畝,最小的僅0.3畝,地塊間最遠距離達8公里。9月以來的持續降雨,讓搶收工作迫在眉睫。阜陽為農服務中心迅速制定方案,按地理區位劃分作業片區,反復優化收割路線,調配10臺聯合收割機組建搶收專班,抓住降雨間歇“見縫插針”開展作業。在及時科學的統籌下,農機轉場時間較傳統模式縮短15%,日均有效作業時長突破13小時,單日最高收割量達800畝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1700余畝玉米收割,占總面積的29%,預計10天內可實現全部收割,讓農戶“雨口奪糧”的焦慮轉化為顆粒歸倉的安心。
湖北襄陽峪山鎮的3萬畝水稻迎來豐收時,連續陰雨天氣卻讓農戶陷入兩難:大型機械難以下地,收割進程受阻;已收獲的稻谷無法晾曬,隨時面臨發芽霉變風險。
中國農資·(襄州)為農服務中心迅速啟動應急機制:一方面協調5臺收割機、13臺拖拉機組建搶收突擊隊,在雨歇間隙全力推進收割,秉持“能收一畝是一畝”的原則,完成近千畝水稻搶收;另一方面聯動烘干廠開辟“綠色通道”,提供優先、優惠的烘干服務,烘干設備24小時滿負荷運轉,日烘干量達120噸,快速降低濕谷水分。從田間收割到烘干入庫,專人全程跟蹤運輸銜接,杜絕了稻谷霉變風險,守住了農戶的“錢袋子”,讓豐收的成色絲毫不減。
糧食作物搶收忙,經濟作物產銷兩旺同樣喜人。在江西贛州南康區大坪鄉“中國農資”百畝百香果示范園,果農朱芳泉捧著飽滿圓潤的果實,笑容格外燦爛,“別家的果園都收尾了,我這還有4萬斤果!中農農服幫我對接商超又搞直播拓銷,中秋前商超訂單排著隊,直播還能賣全國,今年這豐收節甜到心里了!”
今年,贛州地區百香果受氣候影響,第一批果遭遇“炸花”減產,而“中國農資”示范園憑借“技術賦能+產銷對接”實現逆勢增收。第一批果單產達1500斤,成為市場“稀缺貨源”,加之口感出眾帶來高復購率,日均供貨量穩定在2000斤。
朱芳泉滿懷信心地說,未來計劃依托中農農服的技術與服務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,同時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參與,讓“百香果甜”變成更多人的“豐收甜”。
從糧食作物的“搶收保供”到經濟作物的“技銷聯動”,中農集團始終以農戶需求為導向,將豐收穩穩鎖在糧倉、實實在在裝進口袋。
“目前,安徽、江西、湖北等地的中國農資?為農服務中心已完成秋糧收獲作業近5萬畝,烘干、打捆及后續整地工作正有序推進。”中農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,今年以來,公司已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各類農技培訓會1.3萬余場。下一步,還將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,精準指導秋播秋種,持續發力筑牢糧食安全屏障,全力以赴保障全年糧食豐收。